教学研究
 
课题研究
 
论文论著
 
教学随笔
 
 
 
 
论文论著 现在的位置:名师工作室 > 朱玫蓉名师工作室 > 教学研究 > 论文论著

谈校本课程《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改革(何文英)

 应用文写作综合性实践性很强,其教学目的是从总体上提高职中生的应用写作水平,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社会需求。然而,这一教学内容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存在诸多问题:从学生学习情况看,学生本来就怕写作,更由于应用文理论性较强,写作格式化严格,又远离学生生活,学生学起来更觉枯燥乏味,不感兴趣,因而学生学得痛苦,写得痛苦;从教师教学角度看,在黑板上演示,PPT投影,闭门造车,走不出课堂,无实地感受,课堂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步骤“定义—作用—分类—格式—要求—举例—写作—评讲”。面对枯燥的教材,面对无精打采的学生,老师教得痛苦,作业批得痛苦。最后的结果是考试时老师讲过N遍,学生写过N遍、改过N遍的如借条、请假条等常用的应用文仍是错误百出,甚至不少学生走上社会以后,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不会写作应用文,难以适应工作需要。 因此,应用文写作改革迫在眉睫。

在教材建设上,我与同事积极创新教材的编写方法,建设适合学生、适合专业、适合学校的《应用文写作》校本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尝试将这一教学内容上成老师教得快乐,学生学得快乐,师生教学相长,有真正收获的应用写作课,几年下来有了一定的心得和反思。 

 一、面向就业,创新教材编排方法,建设校本课程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中职教育的宗旨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指导,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应用文写作》校本课程的建设就是围绕中职的职业性展开的。笔者曾经走访过许多踏上实习岗位的职中生,发现被所在单位提拔重用的都是口头表达能力强、具有良好礼仪风范并且具备一定书面写作能力的学生。与单位领导探讨后,我们得到的结论是:学生不一定需要像作家一样创作,但必须具备常用的应用文书写能力。因此,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必须面向就业,教材的编排也必须面向就业。笔者与同事曾使用过多本应用文教材,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商务应用文写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写常用应用文》,对比使用后发现,这些教材仍然是普教“改良型”的学科课程模式教材,内容涵盖太广,专业性太强,理论知识偏重于能力训练。以《学写常用应用文》为例,全书共涉及45种文体,与《商务应用文写作》相比,弱化了专业性,降低了授课难度,但又缺乏了系统性,使教学太过琐碎,不能架构知识体系。同时,按计划《学写常用应用文》的教学时数大致在80课时。而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文教学总课时只有一学期36学时,甚至更少。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与同事建设了适合学生实际、教学实际、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应用文写作》。课程具有以下特点:(一)以就业为导向编排教学内容原有教材在编排教学内容时是以应用文的分类来进行的,各文体统一在应用文名目之下,却各不相干,教学缺乏统一的主题,有“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之感。本课程在编排教学内容时以“为学生就业服务”为第一原则,确立3大工作场景,分别是:学生在校所用、初入职场所用、日常所用。在3大工作场景之下,再确立教学项目,学生学校所用包括求职信、自荐书、竞聘书、演讲4种,初入职场所用包括启事、通知、活动策划书、欢迎与欢送词4种,日常所用包括便条、单据、计划、总结4种,共计12种文体。这种按就业需求组织教学内容,不仅遵循了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使得教学具备了主线,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后续专业课学习、个人自我完善和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1]。 (二)以应用为目的创新教材体例传统的应用文写作教材体例习惯按“文种知识——范文分析——写作训练”来编写每一章节的内容。这样的编写方法固然突出了知识理论的传授,却缺乏应用文作教学的“应用”特色,如果授课教师照本宣科,课堂很容易死气沉沉。因此,笔者将“应用、激趣”放到了首位,按“情景模式——范文分析——文种知识——写作训练——作文评议”的结构编排了教材的体例,力图还原真实情境,带动学生认识范文来源,学习如何选择和取舍材料,把握格式的基本规范,体会语言的表达分寸,以范文分析带动写作实践,淡化文种知识的讲授,并摆脱教师单一点评的模式,加入学生自评、互评作文的模式,使学生真正自主收获应用文教学的实效。

  二、面向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收获实效应用文写作的课堂教学通行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传授知识——分析范文——写作训练——习作讲评,这种模式表面上看是符合应用文写作的教学规律的,但实际上这样千篇一律的课堂必然会削弱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收获不了实际的教学效果。要改变这一现象,就必须改革教学模式。一是创建写作情境,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写作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要针对学生现有的思想认识水平、写作能力和毕业后面对的客观环境,设计、筹划具有代表性的写作实践内容[2],在这情境中交叉多种应用文写作,全方位考察学生实际写作能力与表达能力。如竞聘信的应用文写作,教师可以组织一次以班级为单位的模拟竞聘情境,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分工,让学生撰写不同文种的应用文,过程中学生可以担任竞聘者,撰写竞聘稿;可以担任面试者,撰写提问稿;可以担任观众,撰写点评稿;可以个人撰写总结稿等。总之,知识与能力在情境中得到了再升华,真正转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东西。活动完毕之后,全班还可以与学生团委合作,制作展板展示活动经过,借此训练学生写作宣传稿的能力。这样,由于切合学生实际,学生必然兴趣十足,积极参与。二是实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形式,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这里的“活动”指课堂外和学校外的活动。应用文写作是一门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亲身参与实践才能了解实际情况,才能写出言之有物的应用文。如计划与总结的教学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在学期初始学习计划,学期结束时学习总结,这样学生有内容可写,而不是纸上谈兵。同时,学校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给应用文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要抓住这些机遇[3] 。如演讲的应用文写作可以配合演讲比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好标准,一场真刀实枪的演讲比赛能让学生收获更多;欢迎与欢送词的应用文写作可以配合班级主题活动,因为此类活动需要邀请教师现场观摩,采用何种措词及何种表达就成了学生思考的问题。这样通过亲身参与活动写出来的文章,对学生本人的思想、写作、表达都是很好的锻炼。

 三、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采用了合适的教学方法,采用了鲜活的材料,便能做到老师快乐教学,学生快乐写作,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一些问题。首先是老师对于专业知识的欠缺。当前的应用文写作课程一般都是这样的模式:应用文写作课程大都是由语文教师担任,语文老师缺乏系统的,也专业的应用写作知识,特别是涉及到会计专业性的应用文种的时候,因语文老师对专业不熟悉,教师无法系统传授专业知识,只能填鸭式地教学,大大限制了应用文课程的教学效果。其次,从课程地位和教学时数的安排来看。应用文写作课程从原来的一个学年改为一学期,教学时数也从一周四学时下降到一周两个学时,可见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处境捉襟见肘。再次,从实践性教学的开展情况来看。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实践性教学不能经常性开展。这里所谓的实践性教学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训练,练习写作是提高应用文写作水平的不二法门。然而,由于写作课教师教学任务本来就较重,教的班级多,学生也多,在学时少的情况下,使得作文的作业量减少,学生练习的机会减少。但老师批改作业的量并没有减少。二是指社会调查这一类的社会实践活动难以展开。经费与调查对象的限制经常使得社会调查一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无法开展,诸如市场调查报告一类的文种写作,要么胎死腹中,要么纸上谈兵,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应用文写作》精品课程建设[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1):95-96

[2]潘丽萍.面向就业——职业中学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J].职教纵横,2010,9):36-38. [3]孙义顺.结合实践活动教学应用文[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5,(3):36-37.

更新时间:2018-12-04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 朱玫蓉名师工作坊